网站公告:
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。
全国服务热线:13284385666

Service hotline

新闻资讯News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
如何处理多级泵运行中的气蚀问题?
发布时间:2025-07-22 点击量:7

多级泵运行中的气蚀是常见故障,若不及时处理,会导致叶轮、泵壳等部件严重磨损(表面出现蜂窝状凹坑),甚至引发振动、噪音加剧、效率骤降等问题。处理气蚀需先准确识别,再针对性采取即时缓解和长期预防措施,具体如下:

一、气蚀的识别(先判断是否为气蚀)

气蚀发生时会伴随典型特征,可通过以下现象初步判断:

感官表现:泵体发出 “噼啪” 或 “刺耳” 的异响,振动明显增大(振幅超过 0.08mm),用手触摸泵壳有高频振动感;

参数异常:出口压力波动剧烈(偏离设计值 10% 以上),流量不稳定,电机电流忽高忽低;

部件损伤:停机后检查叶轮,表面出现密集的小凹坑(蜂窝状)、叶片边缘剥落,严重时叶轮穿孔或断裂。

二、即时处理措施(快速缓解气蚀,避免部件进一步损伤)

若判断为气蚀,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,防止故障扩大:

1. 调整运行参数,降低气蚀风险

降低出口流量:通过关小出口阀(缓慢操作,避免压力骤升),减少泵的实际流量。因为流量越大,叶轮进口处流速越高,压力越低(根据伯努利方程),越容易低于介质饱和蒸汽压,降低流量可提高进口压力,减少气泡产生。

注意:流量调整后需确保不低于泵额定流量的 30%(避免长期低流量导致效率过低)。

降低介质温度:若输送介质温度过高(如热水、高温溶液),其饱和蒸汽压会升高,更易在叶轮进口处汽化。可通过增加冷却装置(如换热器)降低介质温度,或临时切换至低温介质(如适用),直至温度恢复至设计范围(通常≤80℃,具体看泵的材质耐温等级)。

2. 检查进口系统,消除低压或漏气点

排查进口管路漏气:气蚀可能是进口管吸入空气(导致局部压力骤降),需检查:

进口法兰、垫片是否破损(用肥皂水涂抹接口,观察是否冒泡);

吸入罐(如水箱、除氧器)液位是否过低(低于最低液位线时,需立即补水至正常液位);

进口阀门是否全开(部分关闭会增加管路阻力,导致进口压力下降,需确认阀芯完全打开)。

清理进口过滤器:若进口过滤器堵塞(如杂质、沉淀物堆积),会导致进口管路阻力增大,进口压力降低。需关闭进口阀(先停泵,避免吸空),拆卸过滤器滤芯,用清水或压缩空气清洗(堵塞严重时直接更换滤芯),恢复流通面积。

3. 临时提高进口压力

若进口压力长期偏低(如低于设计值 0.05MPa),可通过以下方式临时升压:

对吸入罐加压(如除氧器增加蒸汽供应量,提高罐内压力);

在进口管路上加装临时增压泵(前置泵),提高进入多级泵的介质压力(需确保增压泵流量与主泵匹配)。

三、长期预防措施(从根源解决气蚀隐患)

即时处理仅能缓解症状,需通过系统优化实现长期防气蚀:

1. 优化进口管路设计,降低阻力损失

气蚀的核心原因是 “叶轮进口处压力≤介质饱和蒸汽压”,而进口管路的阻力损失是导致压力下降的关键。需从设计和安装上改进:

缩短进口管路长度:减少不必要的弯头、阀门(每增加一个 90° 弯头,阻力损失约增加 0.5m 水柱),优先采用直管段;

增大进口管径:进口管直径应≥泵进口口径(推荐比泵口径大 1-2 个规格,如泵进口 DN100,管路用 DN125),降低管内流速(控制在 1-1.5m/s,流速过高会增加阻力);

避免进口管 “上凸下凹”:管路最高点易积存空气,需在最高点加装排气阀(定期手动放气);低位处需设排污阀,防止沉淀物堆积。

2. 确保气蚀余量匹配(关键设计参数)

泵的抗气蚀能力由 “必需气蚀余量(NPSHr)” 衡量,而系统提供的抗气蚀能力由 “装置气蚀余量(NPSHa)” 表示,需满足:

NPSHa ≥ NPSHr + 0.5-1m(安全余量)

计算 NPSHa:NPSHa = 吸入罐压力(绝对压力) - 介质饱和蒸汽压(绝对压力) - 进口管路总阻力损失(均换算为米水柱)。若 NPSHa 不足,需通过以下方式提高:

提高吸入罐液位(每升高 1m,NPSHa 可增加约 0.1MPa 对应的液柱高度);

降低介质温度(温度降低,饱和蒸汽压下降,NPSHa 增大);

减少进口管路阻力(如更换大管径、清理过滤器)。

选型优化:若现有泵的 NPSHr 过高(与系统 NPSHa 不匹配),需更换为低 NPSHr 的泵型(如采用双吸叶轮、诱导轮结构的多级泵,抗气蚀能力更强)。

3. 加强过流部件维护与改造

定期检查更换易损件:叶轮、密封环磨损后,会破坏流道形状,导致进口压力下降,加剧气蚀。需按周期(通常运行 3000-5000 小时)检查:

叶轮进口边缘是否有磨损、剥落,若有则修复或更换(材质优先选耐磨铸铁如 HT300,或不锈钢 304/316);

密封环与叶轮的间隙(正常为 0.1-0.3mm),超过 0.5mm 时需更换密封环,减少介质回流导致的压力损失。

叶轮抗气蚀改造:对易发生气蚀的泵,可在叶轮表面堆焊耐磨合金(如 Cr13)或喷涂陶瓷涂层,提高表面硬度(硬度≥HRC50),减少气蚀磨损;也可将叶轮进口直径适当加大(需通过水力计算,避免影响效率),降低进口流速。

4. 针对特殊介质的专项措施

易汽化介质(如汽油、低温液体):需采用密封式进口系统(避免空气混入),并将泵安装在低于吸入罐的位置(利用位差提高进口压力,即 “倒灌高度”,通常≥1.5m);

含气介质(如溶气水、化工混合气):在进口管前加装脱气装置(如气液分离器),分离介质中的游离气体(分离效率需≥95%),减少进入泵内的气体量。

总结

处理多级泵气蚀的核心逻辑是:通过提高叶轮进口压力、降低介质饱和蒸汽压、减少进口阻力,确保泵内压力始终高于介质汽化压力。即时处理以调整参数和排查管路为主,长期预防需结合设计优化、定期维护和部件改造,从根源上降低气蚀风险。若气蚀反复出现且无法通过常规措施解决,需重新核算泵的选型(重点检查 NPSH 匹配性),必要时更换更适合的泵型。

9421573da41b15503be61cd77cce272.jpg